《我的阿勒泰》:“逃离”只是表象,“和解”才是主题 -

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剧投放市场有一定风险,鉴于历史文化、生活背景等各方面的原因,对于内地观众来说代入感困难,这是需要正视的情况。

不过《我的阿勒泰》在这方面较为成功。

只说自己直观的感受:

它以一个汉族女孩在北疆草原的生活为视觉切入点,一开始就交代了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尝试在城市里寻找一席之地结果失败的窘境。然后,当女孩回到家乡,故事才正式开始。

这时,男主也如同草原上振翅的雄鹰由远及近地向观众“飞”来。

通过女孩在家乡主动帮母亲“索债”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小事还有女孩与男孩之间的情感纠葛,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冲突,本质上它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对立和融合。

此前在讲解《铁血一千勇士》的时候我曾大略提过,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哈萨克族同传统印象中的穆斯林民族不同,它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习惯法。这一点在《我的阿勒泰》里就有体现:

当男主哥哥去世后,为了挽留哥哥的妻子,男主的父亲提议要男主娶回自己的嫂子。以此确保哥哥的孩子不至于成为“异姓人”。

多少知道点历史的观众可能对此情此景有些眼熟:

这分明就是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做派。

事实上对于游牧人而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使其在保护财产、增强家族凝聚力等方面有诸多异于汉人的风俗。

好在已经接受了现代文明教育的男主迅速且果断地拒绝了这种荒唐的方式,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人物,嫂子似乎也在哥哥死后独立意志觉醒,这些都为随后发生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再回到女主这边,“逃离北上广”式的开局同样让观众也意识到女主自身因为学历、性格等方面导致的竞争劣势。当她回到家乡后,在母亲和乡邻的庇护下,集中在女主身上的生存问题逐渐转为情感问题,由此矛盾回到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上。

男女主第一次较为深入的交流是“马头骨”,这种设计我认为也是值得暂时脱离剧情探讨的。

同蒙古人不同,哈萨克人对马的喜爱更类似于一种图腾式的精神寄托。

俄罗斯境内的车臣人在外面最爱干的工作是司机,喜欢整天开着车跑来跑去。他们喜欢这种自由的感觉。

哈萨克人也一样,养鹰纵马,游猎草原。尤其是牧区哈萨克人,也就是《我的阿勒泰》中男主所在的村落,马匹是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也是游牧哈萨克人童年时直面的第一个“伙伴”。

没有在牧区生活经历的人对此可能很难理解,草原并非只有“风吹草低见牛羊”式的美丽浪漫。一场“白灾”(雪灾)可能就会让一户游牧民的牛羊全部死亡。至于夏天,那种齐腰深的草垛子里潜伏着各种小咬(吸血类虫虱),花腿蚊子比西湖边上的同类要大上一圈。

卫生条件和生存环境的制约,让游牧人在很多情况下必须选择因陋就简。婚恋、生活和财产,这些都是在特定条件下逐渐形成的习惯。

因此当生活在牧区但自小一直以定居形式生活的女主,在经历大城市(乌鲁木齐)的挫败后重返家乡,她同样也要适应这片她从未正视过的土地。

举个也许不太恰当的类比:

把女主设定为城里人,来到较为贫瘠的农村地区生活,邂逅一位有着同样经历的男孩,双方在情感萌生时还要面对两种文化语境下的冲突。

这么代入的话,也许有助于某些观众少些“猎奇”和“遐想”,多些现实意境下的思考。

另外一开始我提到少数民族的影视题材设置,《我的阿勒泰》确实在这方面体现出较为巧妙的切入点。

同时,也要关注少数民族演员的表演水平和演艺发展。

如饰演男主父亲苏力坦的演员阿力木江吐鲁逊拜克、饰演男主嫂子托肯的阿丽玛等。前者出演过《风雪狼道》《美丽家园》等同样描述边疆生活的电影,后者则参演内地影视剧作品相对更多一些。

男主巴太的扮演者于适主演或参演过多部较有影响力的电影作品,《我的阿勒泰》好像是他目前主演的第一部电视剧。女主李文秀的扮演者周依然则相对“有趣”得多:

几乎在同一时间内,爱奇艺和优酷两家平台上都有她主演的电视剧播出,这边是《我的阿勒泰》,那边是《新生》,完全不同的角色设定,完全不同的表演风格,但我同样也在观看时完全不出戏,不会在观剧时同潜意识较劲——

这是周依然,这是周依然……

所以我对她较有好感,她确实是个能够引导观众的好演员。

再说一下蒋奇明,我是从电影《第二十条》开始注意这个演员的,然后看了他参演的《漫长的季节》和《哈尔滨一九四四》,《我的阿勒泰》中他把一个市侩又善良的打工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蒋奇明外形和表演风格和章宇、阿如那有些类似,真实自然不着痕迹。如果假以时日,蒋奇明应该也有一番作为。

综上,爱情是《我的阿勒泰》吸引一票观众竞相关注的元素之一,但“乡愁”和“同自我和解”的人文关怀,同样也是其迅速赢得口碑的关键。

对于我来说,能够看到如此稀缺且难得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的作品,同样也颇感意外与惊喜。


相关影视
返回顶部